茅盾文学奖|《本巴》刘亮程:作家是时间的魔术师

时尚 2024-11-07 13:37:25 7
原标题 :茅盾文学奖|《本巴》刘亮程:作家是茅盾时间的魔术师 8月11日,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在北京揭晓 ,文学五部获奖作品分别是奖本:杨志军的《雪山大地》、乔叶的巴刘《宝水》、刘亮程的亮程《本巴》、孙甘露的时间术师《千里江山图》 、东西的茅盾《回响》 。 刘亮程说 :“感谢茅盾文学奖  ,文学感谢每一位评委 ,奖本感谢新疆这块土地 ,巴刘感谢给《本巴》的亮程创作提供了智慧和力量的蒙古族英雄史诗《江格尔》 。” “江格尔的时间术师本巴地方 ,是茅盾幸福的人间天堂。那里人都二十五岁,文学没有衰老没有死亡。奖本”这是蒙古族英雄史诗《江格尔》里的美好句子。当它像风一样吹过作家刘亮程的心头 ,长篇小说《本巴》的种子就种下了 。 《本巴》构筑了一个辽阔无边的时间 ,在时间的旷野上安置故事。史诗《江格尔》被重写了,几个孩子成为了新故事的主人公 :他们搬家家、捉迷藏、做梦梦 ,把残酷的战争生活做成了好玩的游戏 。在这个世界,时间完全摊开,无处不在,人可以在一个念头里跑回童年 ,把幼时伙伴扔出去七年远,也可以一伸手就拉住未来年月里的美人。梦里的时间也被看见了,与现实时间连成一片。在梦里 ,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其实是被说出来的 ,他们来自现实世界的“说梦者”。 这是一部真正的“时间之书”,它有着孩童般天真的史诗气质 ,也有着成年人再次进入童年时间后的精密与繁盛 。它带着读者在时间与空间 、梦与醒  、史诗与现实之间穿梭,接续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断裂,又用“理解”放下苦难与沉重,以孩童与成年人的复合眼睛抚慰人心。小说首发于《十月·长篇小说》2020年5期 ,刚刚由译林出版社推出单行本。单行本还新增了三万多字的内容 ,这部分补充在刘亮程看来是小说非常重要的一笔  。 2022年3月 ,刘亮程就这部新作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,这也是他就《本巴》接受的第一个文学访谈。在讲述中 ,刘亮程的语速总是很缓慢。他从容的声音飘荡在天地之间 ,时而引入幽微的观察,时而卷起辽阔的想象,将人带到自然万物里,仿佛是万物自身在说话,使人灵魂出窍。听他的述说 ,无疑也是一次时间之旅,在这样一个时间之外的时间里 ,死去的被赋予灵魂 ,遗忘的将被记起 。 刘亮程 【对话】 一个总是跟在时间后面的世界 澎湃新闻 :在《本巴》里,你对时间的描写非常迷人 ,也很天真 。为什么会对时间有这么丰富的感知  ? 刘亮程:我在新疆,时常能感受到时间差  。这里的天比你们那边晚两个小时 ,这是一个在时间后面的地区。我在新疆所过的,是时间后面的时间 。 你可以从地理上去想象 :黄昏时,沿海地区的天渐渐开始黑了,一路从沿海、内地、西部黑过来,代表黑夜的时间缓缓靠近新疆 ,而新疆的天还亮着 ,它跟在中国大地的天黑后面,最后变黑 。这样一个总是跟在时间后面的世界 ,其实很像文学世界。 澎湃新闻 :你眼中的文学世界,总是跟在时间后面 ? 刘亮程 :在现实中 ,任何时间区域的人都会认为自己所在地的天黑和天亮是正确的 。每个时区的人都活在自己的天亮里 。我在《一个人的村庄》中写到“天是从我们村里开始亮的”,还写到“天不亮是天的事情 ,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早晨,时候到了人会自己醒来”。这是作家笔下属于自己的天亮。 我在新疆生活,自然是在她的天黑天亮里睡着醒来。新疆的天总是比别处晚,每天晚两个小时,一年下来 ,就晚了将近一个月 ,几百年几千年下来,其实已经比别的地方晚了好多好多年 。有一种生活在文学时间里的感觉 。 文学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时间差 。这也是文学的意义所在 。在现实中过完的时间,在文学中可以重新开始 。 我理解的文学是往事。大家都在往前走的时候,总有一些人跟在人群后面 ,捡起他们的往事 。文学是人类的往事。对作家来说 ,文学世界的天黑和天亮或缓慢悠长  ,或瞬息千年,作家是时间的魔术师 ,创造时间 、泯灭时间,最重要的是保存时间 。读那些优秀的古典文学,看似讲一段故事,其实是保存了一段时间,我们通过故事进入的是过往时间 。 日落回村。摄影 刘亮程 澎湃新闻 :新疆的天暗下来是什么样的? 刘亮程:一般到夏天的时候 ,这里晚上十一点还有晚霞。因为地域辽阔 ,即使太阳落下地平线 ,晚霞依然在天边 ,可以感到黄昏非常漫长。到十点多,十一点,你们那边好多人睡了 ,朋友圈也安静了,但这里的人还醒着。 澎湃新闻:那时候有一种什么感觉 ? 刘亮程:独自 。人家都在梦中了 ,你一个人在这个时间的深夜里,独自醒着。你说在新疆写作跟在别处有何不同 ,有时间差的不同。不在一个时间里想问题。当然 ,每个作家写作时 ,可能都在独自封闭的时间里。一个独自的作家独占一个时间区。那个时间是他的。 澎湃新闻 :你住在新疆木垒县菜籽沟  ,还创办了木垒书院,以耕读写作为业。我想《本巴》对于时间的特别感知,是不是也和你这种慢节奏的乡土生活有关系 ? 刘亮程:应该有关系吧  。在乡下 ,我能感觉到大的时间,这种大时间就是一天一夜 ,很完整 。我家门前那棵白杨树可以把完整的一天都展示给我:早晨醒来,它的影子在西边,等到午睡醒来 ,它的影子已经在东边了,等它的影子无限延长到黄昏的时候 ,一棵树的影子生成了整个黑夜 ,这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。 在城市的高楼间  ,太阳升到半空才知道太阳出来了。在村子里 ,我知道太阳从我家东边的院墙后面升起 ,又从我家西边的泥巴墙后面落下 。日月星辰,斗转星移 ,都发生在我们家房顶上头。所以 ,你居住的城市尽管很大,但淹没其中。我居住的乡村虽然很小 ,但在整个生存世界的中心 。 菜籽沟日出 。摄影 :木贞 在睡与醒之间 ,创造另一种属于文学的真 澎湃新闻:在这样的世界里睡着和醒来,感觉也是满足的。事实上,关于“梦”与“醒” ,《本巴》也有着非常迷人的讲述 。 刘亮程 :我一直都在想人的睡和醒,它确实是非常重大的问题。我们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睡觉,用在做那些醒来后或记住或忘记的梦 ,一场又一场的梦,所有这些梦难道不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?我们也在做梦中衰老。 当然,你在梦中奔跑可能不会磨坏鞋子 ,你穿的是梦中的鞋,你在梦中哭,在梦中笑 ,在梦中死去 ,白天还会活过来 。可我们没办法不把睡眠和梦当一回事,它近乎我们生命的一半,处在我们不能用现实尺度去观察和掌控的一种状态 。我们说梦是假的 。当我们说梦是假的时,我们人生的一半便都是假的 ,我们在假生活中过了半辈子 ,这是真的吗 ?我们需要给梦找到意义。 澎湃新闻:《本巴》里有两个世界,一个是虚构的史诗世界 ,也就是本巴世界 ,另一个是史诗讲述者齐所在的现实世界。在你的叙述中,现实世界并不比虚构世界更高级,甚至现实世界中带有巫师气质的“说梦者”齐反而是从史诗世界里偷渡来的 。我好奇这样的写作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你对于现实与虚构的某些思考 ? 刘亮程:还是关于梦。梦是现实生活中多余出来的时间 。在《本巴》这本书的构建中 ,现实世界的齐创造了史诗,那么史诗本身是一场梦,是齐创建的梦。但是齐创造了史诗和史诗中的众多英雄 ,他不知道他所创造的那些人物会自己做梦  ,梦是这些史诗人物多余出来的一种生活。所以最后变得史诗中的人物比齐更有能力,所有这些能力都是梦赋予他们的 。最后,包括他们创造的做梦梦游戏等 ,这都出乎了本巴世界创建者的意料之外 。这个梦世界是齐不知道的 ,也不可管控的。 梦的现实意义在于 ,我们有做梦的自由 ,却不能预设梦,不是说我想晚上做什么梦,白天设计好 ,晚上闭住眼睛做就可以。我们无法管控自己的梦 。梦有自己不可预测的生长 。这就是梦现实。 江格尔史诗英雄。绘画 张永和 澎湃新闻 :《本巴》本身也是你小说观的直接体现吧 ?故事中人自己会做梦,渐渐拥有了自己的本领和性格,这也暗含了你对于虚构人物的理解 ? 刘亮程 :作家写一个人物 ,在复活一个灵魂。小说家都知道 ,当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的时候,人物自己会行动,小说的走向会因人物性格而定 ,你把人物塑造成这样  ,他自然就会发生这样的故事,就会说这样的话,也自然会有这样的命运。这是活的小说人物在小说中自己获得的一种行为本领  。有时候小说家会跟着被他写活的人物走 ,走到故事的末尾,看似是小说家在往下写故事 ,其实是人物在往下完成他的使命。 《本巴》中的哈日王知道自己是被人说唱出来的故事人物后,反而更加用心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彩有趣的故事 ,因为他知道一个没有故事的人物是要被说唱者扔掉的 。 澎湃新闻 :你有一篇散文  ,叫《文学是做梦的艺术》,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的:“作家所做的  ,只是不断把现实转换成梦 ,又把梦带回到现实 。在睡与醒之间,创造另一种属于文学的真。”我觉得这句话特别适合《本巴》 。 刘亮程  :这句话应该是对《本巴》的解读 。我在那篇文章中还提到了作家要向梦学习。作家可能是在梦中早早学会了文学表达的那一类人 。没有哪个学校能培养作家 ,对作家唯一的培养可能就是黑暗的梦学校,所有的梦,所有做梦的方式,后来都被我们转化成了做文方式 。如梦是跳跃性的 ,梦是隐喻的、不确定的等等 ,这些都是文学的 ,都变成了文学的写作方法 。 “我们在无尽的睡着醒来里,都在回乡。”——《本巴》 隐藏在成人之眼后面的童年之眼悄然睁开 澎湃新闻 :《本巴》中有关时间的独特思维 ,是孩子的思维吧 ? 刘亮程:在小孩看来,晚上做的梦和白天发生的事可能都一样是真的。我不知道你的爸爸妈妈以前会不会告诉你,你梦里的东西都是假的,白天醒来的世界才是真的 。但孩子在某个年龄段不会轻易相信这些,他认为都是一样的 。白天发生的一切,等他睡着以后又朝梦里延伸 ,时间的“睡着”和“醒来”被连通了 ,这可能就是孩子的时间概念。《本巴》世界中现实和梦 ,也是相连的 。梦也是一种现实。 澎湃新闻:我想《本巴》也是一部以儿童为主角的小说,小说中本领最大的三个人物——洪古尔 、赫兰、哈日王,全部都是孩子 。比起天真的孩子,永远生活在25岁的青年人反而不那么可爱。小说中提到,25岁是最美好的年纪 ,但也是最容易滑过的年纪 ,这样写是否和你对不同年龄段的看法有关  ? 刘亮程 :我写《本巴》 ,最早就是被江格尔史诗中“人人活在25岁”这句诗打动 。人们是怎样活在25岁不会衰老的 ?史诗不需要给出理由  。但《本巴》是一部现代小说 ,我需要给人人活到25岁找到理由 ,这一点成为整个故事逻辑中的一环。江格尔号召全本巴人藏在25岁这个窄窄的时间缝隙中 ,那是人们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,也是最有力气 ,最有胆识,可以抵抗任何外敌的时间。但是本巴国唯一不在这个时间中的人是谁呀?洪古尔 。他不跟着他们长大,他留在了哺乳期,在自己的念想中一次一次地出征和打仗  。 所以你看,《本巴》里的时间像风一样 ,像旷野一样,像丛林一样 ,它无处不在 ,没有过去 ,也没有未来 ,过去和未来在同一块时间里。当我们走到25岁青春的时候,童年的自己也还在童年 ,长大的只是那些大人 。 刘亮程和外孙女在一起 澎湃新闻:从你早期的散文 、小说到《本巴》 ,童年好像一个影子一样跟在后面。 刘亮程 :从《一个人的村庄》到《虚土》《本巴》,都有许多孩子的形象。童年的记忆其实一直在影响作家,在不知不觉中 ,会回到童年去看世界,用童年视觉去看世界。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,明明在写一个大人的故事 ,但是莫名地就滑到了童年 ,看了这么多年人世的眼睛闭住了,隐藏在眼睛后面的那只童年之眼却悄然睁开  。 就像哈日王,他有一只成年人的世故之眼 ,也有一只童年之眼。这个人物我非常喜欢 ,我在他身上塑造的是整个的人 ,这个人包含了自己的童年、成年以及老年 。本来他用两只大人之眼也可以管好国家,但是他要用两种眼光把国家反复地看一遍,这就是一种复合性的眼界吧。我在写作中也经常这样,其实哈日王可能是我自己吧 ,我时常觉得自己的眼睛背后还有一只眼睛 ,它不一样。当写作进入到很深的状态,那只眼睛就睁开了。 澎湃新闻:会不会觉得随着年岁渐增,对时间的感受也越来越丰富了 ? 刘亮程 :我的时间观或者说这种时间模型的形成,是从最早的诗歌开始 ,从《一个人的村庄》开始 ,到《虚土》 ,到《本巴》 ,可能都是延续的 。我生活的区域,有辽阔的田野 、无际的沙漠  、漫长的西北风,这种地域空间的无边无际,使人对时间的认识也不同于别处 。 作为写作者 ,我一直在创始时间,创造让自己能够长留于人世的时间 。《本巴》创造了一种时间愿望:所有的生命走到老,又可以回过头来 ,即使这一场生命结束了,人还可以到梦中去续命。生命不在了 ,但梦还在,人在梦中还活着 ,包括做梦的游戏,尽管那些游戏变成了一种战争,变成了对做梦权利的争夺 ,但在所有梦中 ,人们都在以另外的方式活着 。 在一个作家的笔下 ,时间不会丢弃任何一个生命 澎湃新闻 :《本巴》单行本比杂志版多了一个篇章 ,讲述本巴东归的故事  ,这一部分加得特别好 。当时怎么想到做这么一个补充? 刘亮程 :“东归”这部分我在《十月》杂志发表时还没写出来,它本来是另一部小说 。我原计划写“东归” ,准备了好多年。那场土尔扈特人从伏尔加河流域穿过漫长冬天回归祖国的大迁徙,十万人和几百万牲畜牺牲在路上,终于回归祖国,《江格尔》史诗也是他们从这场东归中带回来的  。这个线索在《本巴》中有呈现 。《本巴》是“东归”的一部分。在书写笨重的现实之前 ,我先写轻松好玩的《本巴》。 但是当《本巴》快写完的时候 ,我对“东归”题材失去了原初的兴趣,所以把“东归”浓缩到《本巴》中,你看到的十二英雄去救赫兰齐,是东归的主要故事,我把它压缩成一章,写在这里了  。但《本巴》完到最后,仍然留下了伏笔,到最后那一段,赫兰出生了,策吉说他生在灾难重重的年份了 ,预示着赫兰五岁的时候东归开始 。其实依然是可以再写一部的,但目前还没打算去写,先放一放吧 。 澎湃新闻:为什么想先放一放? 刘亮程 :东归这段历史确实太沉重 ,那么多的死亡,我还是不愿意用自己的小说去面对 。就像我在《本巴》中所写的一样,你在写死亡的时候 ,死者又死了一次,而且作为写作者,你也加入到那场死亡中,你也死了无数次。 澎湃新闻:你如何理解人世间的疼痛? 刘亮程:我的前一部小说《捎话》 ,写的全部都是疼痛 。一千年前 ,两个不同信仰的国家开始了战争。那场信仰之战发生在我所生活的区域 ,尽管是一千年前发生的  ,但当我读到这段历史的有关文献,依然能够感受到那场战争中人们的疼痛。那样的疼痛,关乎身体,关乎心灵 。那样的疼痛 ,不管过去多少年  ,总是会从历史深处感受到。 《捎话》写完以后,我想我应该从这种疼痛中走出来,所以我在《本巴》中解读史诗的时候,提出了一个观念 :史诗中那些英雄是没有疼痛的  ,一个民族走出了自己的历史 ,走出了历史中的疼痛,这些故事才能存活在史诗中,它没有把现实的疼痛带到史诗中去。 刘亮程在木垒养驴场 澎湃新闻 :《本巴》其实给了我一种“轻盈”的感觉 ,像带着翅膀 ,解放了大地的深沉与史诗的厚重,应和了你的散文——“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”。很多大地上的事是苦难的、沉重的 ,但你会让文字去承载那些苦难和沉重,你怎么看待小说创作中的重与轻? 刘亮程:如果沉重 、苦难的生活最终被我们理解了 ,这种重和苦就被安稳地放下了 。如果我们不能理解 ,那么大地上的苦难依然是苦难,沉重依然是沉重  。我觉得文学要呈现大地上的苦难和沉重 ,同时 ,文学也需要作家用个人独特的理解方式,把大地上的沉重和苦难放下,这也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 。 当然,有些东西是无法回避的,像《本巴》写到十二英雄去救赫兰齐的那一段 ,它是沉重的 ,像岩石一样硬碰硬 ,沉重无比 ,躲不过去 。史诗想躲过它,让所有的战争变成游戏,但是近在眼前的现实却又无法躲避 。所以在《本巴》中多出来的这一章其实也是整个文本中我认为非常必要的,包括最后让史诗人物回到现实  ,去看一看故事的原生地 ,看一看就放心了 ,因为还有齐在讲他们的故事。史诗中人终于知道他们是被齐创造的,他们一次次地回到现实世界中,一方面史诗本身会造就齐,另一方面他们也从现实的层面回望那个史诗世界 ,两边彼此关照 ,就像我们的梦和现实其实也是彼此关照一样。被我们遗忘的那些梦,是在我们睡着的时候 ,生命中睁开的另一只眼睛,在窥视、关照我们心中的世界。 澎湃新闻 :在《捎话》,你也在所有死亡的尽头创生了鬼魂。似乎在你的小说里 ,你总会想办法,可能通过梦 ,可能通过鬼魂世界 ,总之 ,你不会让生命完全地消失。 刘亮程 :在我的笔下,时间是温柔的  ,时间不会丢弃任何一个生命 ,当属于自己的一生过完的时候,生命会用另一种形式在时间中继续往前存在  。至少在我的小说中,在我的文字所开创的时间里  ,所有的生命都在。死亡以死的形式存在,即使人走到了时间尽头  ,他曾经有过的那些生命也还在 。因为我开启的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时间旷野 ,在这个时间旷野上 ,每个人都活成了自己的人群:童年的自己、青年的自己 、壮年的自己 、老年的自己,密密麻麻地遍布在这个时间旷野上 ,往回走会碰到自己的青年和童年 ,往前走会遇到自己的老年。 译林出版社推出“刘亮程作品”系列返回搜狐 ,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:
本文地址:https://osnqjqi.strain.blog/news/994b998061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太冤枉了!亚冠超级冲突处罚出炉,浙江队3名球员被禁赛20场9岁女孩放学路上失踪,10年后在邻居家发现,父母哭到崩溃

中国男排取患上大运会季军 李咏臻7扣7中

?NBA每支球队上一个MVP:骑士热火皆为詹 八队竟完全空白

新赛季首冠!阿森纳击败曼城捧起社区盾果然,罗刹海市播放量超80亿次后,马户、又鸟都跳出来了!

活塞天赋溢出却19连败,是球员实力不够?还是管理层无能?

港股公告掘金|中期同比扭亏为盈 快运巨头迎来质增利升阶段

3年搞垮3支球队?哈登实在是狠,恩比德闹离队,快船有先见之明官宣!30亿交易达成,湖人双喜临门,哈登利拉德方案,火箭新交易

2023年CBA夏季联赛(可克达拉)开赛 新疆104:92福建 天津100:83四川

友情链接